行业资讯
“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 民营建企如何“走出去”
发布日期:2017-01-09 17:38:57           浏览次数:4851次

今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根据该文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而筹建亚投行将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方面支持。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举措。“一带一路”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部分区域,将优先带动大批铁路、公路、港口、能源等跨境项目的建设。国际承包商闻风而动,纷纷谋划抓住“一带一路”的建设机遇,调整经营布局,创新商业模式,在区域经济深化发展中积极进行业务转型升级和新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新机遇,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因为在新常态形势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国内需求增长放缓,建筑业僧多粥少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越显突出。“一带一路”的战略为建筑企业打开了海外的建筑市场,不仅可以大批到国际市场承揽基础设施和房建工程业务,而且还可以带动材料和成套设备的出口。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在海外市场打拼几十年的央企带来了广阔市场,而且同时为有实力的建筑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今年6月3日至6日,笔者有幸赴澳门参加了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对民营建筑企业如何“走出去”,参加“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些不成熟的想法,现提出来以供建筑业同行参考。
  1.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确实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根据高峰论坛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资料显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都将迎来新机遇,预计2015年至2024年,全球建筑业总产值将超过6万亿美元,其中亚洲市场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40%,这主要得益于亚洲建筑市场的强力推动。未来十年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平均增幅将达到7.1%,高于运输行业6.5%的预期值。能源行业增长主要得益于亚洲正在着力解决能源严重紧缺的局面:2013年亚洲净耗电量人均仅2400千瓦时,远低于全球3120千瓦时的平均水平。此外,运输行业建设相较于能源项目,涉及较少的土地纠纷等问题,因此更能吸引合营资本参与,大大缓解了公共资金吃紧的影响。亚洲运输业中,公路和铁路项目将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印度尼西亚政府正在采取各项措施,要把物流成本从目前占GDP比重24%降至2019年的19%,因此未来十年,该国的公路建设投资将呈现12.8%的年平均增长,预计到2024年成为亚洲最大的公路建设市场。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铁路建设市场,预计2015年至2019年将分别实现5.1%和8.9%的年平均增长。由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东盟各国也计划加强互联互通,因此亚洲的铁路事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而泰国更有望成为大湄公河地区物流枢纽。
  对于北美和西欧的建筑业前景,未来10年该两个地区的建筑业总产值可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是全球第二大建筑市场,约占全球建筑市场的30%,也是充满着巨大商机。其中挪威、瑞典、英国三国政府已出面协调了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北欧地区,投资主要来源于养老金和政府资助,2014年瑞典宣布将投资800亿美元进行为期10年的运输基础设施改造,而挪威则从2015年预算中拨出7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于近期宣布将成立170亿美元的运输投资专项基金。虽然英国国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公共资金较少,但政府正逐步提高养老金在该领域的投资比例,并且国际资金也在不断涌入英国。此外,由于2020年前将有大量的投资项目上线,英国和德国的铁路行业将成为整个欧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热点。与此同时,北美和西欧地区还将借助成熟的监管架构和强大的制度体系来保护投资者利益,进一步提升风险回报率。
  在中东欧市场,依据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公共利益项目(PCI)”计划,投资额主要用于电力和燃气输送管道的建设。在欧盟2014年至2020年度财政框架下,预计将有数百亿欧元流入中东欧基础建设市场,其中涉及总投资为149亿欧元的“连接欧洲设施”计划和634亿欧元的“凝聚基金”计划。因此,有利的筹资环境也将支撑运输基础设施领域的成长。
  在拉美市场虽然油价下跌对各国建筑业前景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专家预计该地区建筑业仍然保持强劲涨势,到2024年该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将达到6760亿美元,占全球10%左右。未来几年,该地区的运输基础设施将迎来最佳机遇,并且绝大多数集中在铁路和公路项目,尤其是哥伦比亚的公路项目和巴西的铁路项目。
  中东和北非建筑市场不受油价影响,预计2015至2024年该地区将实现5.8%的年平均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海合会(GCC)多个成员国均表示将在油价下跌的情况下,继续支持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是考虑到这些项目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近年来随着各国竞争全球贸易中心的地位,各港口和机场活跃起来。未来五到十年间,由于该地区不断提升内部物流能力,铁路行业将出现大幅增长。长期来看,经济的发展将需要依靠对住宅和非住宅建设项目的持续投资,尤其是在房地产、旅游、工业和制造业领域。海合会成员国的建筑市场将呈现最显著的增长,其中卡塔尔表现突出,2015年该国拟建项目价值达到建筑业产值的17.5倍。阿联酋也同样备受国际建筑承包商的青睐。因2020年世博会将在迪拜举办,阿联酋为筹备世博会将建设大批项目,建筑市场将呈现稳健增长。
  至于目前最小的建筑市场——南部非洲市场,专家预计2015至2024年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在所有小国中,莫桑比克的上升空间很大,其拟建运输项目产值已达到年度GDP的1.1倍,埃塞俄比亚公共交通和客运铁路、科特迪瓦城市交通项目、肯尼亚公路项目以及加纳住房建造项目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根据此次高峰论坛会议资料,作为非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南非和尼日利亚拥有最大规模的拟建运输项目,其中尼日利亚预计将以10.6%的实际年均速度增长,加上该国庞大的市场体量,都将为投资者创造很多的机会。
  总之,随着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中国建企也应不断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不断加快全球化的步伐。
  2.从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中,看民营建企如何“走出去”?
  在“高峰论坛”上专门设置的平行论坛之一,外国基建部长与中国企业家对话会颇为精彩。部长发言嘉宾有赞比亚矿业、能源及水利发展部部长,津巴布韦公共工程与住房部部长,博茨瓦纳基础设施及科技部部长,乌干达工程与交通国务部长;中国发言的企业有中建股份、中国冶金科工、中国有色、北京建工、中地海外、中国电力及中国路桥等大企业的老总,从各位企业家发言中听出中国以央企为主体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在国际建筑市场中普遍打拼了30年以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本次对话会围绕主题,多家企业介绍了本土化发展之路。
  在海外承包工程,工程项目本身具有很强的属地性特点,本土化经营是国际承包商成功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中国建筑企业通过融入当地社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在参与建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开展公益事业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发言的几位非洲部长都提出了一些类似的要求和希望),听了央企负责同志的介绍很受启发。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这些企业的成功,也是在当初这样那样的失败当中一路克服困难走过来的。1986年江苏省某公司承包总长100公里贝宁公路工程,合同额1600多万美元。结果由于当初的对外承包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水平也一般,两年的合同工期经历五年方得以完成。这个项目惊动了国家商务部,因涉及到国家声誉,决定不计代价也要干好,项目完成后亏损2600万美元。由于这笔钱全是银行贷款,一下子让原先好端端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前两年媒体曝光的某央企低价中标承建波兰公路3年变成烂尾工程的消息,本来项目是波兰为举办欧洲杯的必经之路而被迫绕道,让国家声誉受损。该项目失败的教训在于盲目的低价中标,中标价只是波兰政府预估成本的一半左右,加上企业的管理层忽略了对该工程某些关键要求,即“青蛙通道”,在公路下面预留三英尺高的通道,这是为了让青蛙及其他小动物安全穿过公路,在国内闻所未闻,但这些通道在欧洲则是标准配置,甲方告诉乙方有这个要求,乙方做预算没有考虑进去就是乙方自己的问题,当地监理工程师称这个项目“成本一开始就算错了”,在报价中“青蛙通道”漏项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细节,加上管理失控,结果不得不停工谈判,谈判的结果该企业负责人提出要追加3.2亿美元才能恢复施工,使得总成本比当初竞标价高出70%。波兰政府炒掉了该企业并提出要求其支付当初承诺的3700万美元履约保证金。又是一个几千万美元“打水漂”付了“学费”(根据6月22日《报刊文摘》,该央企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并赔偿1.885亿欧元)。所以下一步民营建企如何“走出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对待,势必有一些民营建企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要栽跟头。
  笔者参加“高峰论坛”回来后做了些调研,感觉稳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每一个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家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首先,“走出去”之前要对项目所在国的法律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
  出国施工所有投资、建设、运营、纳税及退出机制都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不能盲目行事。如果把国内施工的一些潜规则想当然的在项目所在国运用,那是绝对行不通的。法律专家提醒法律调查时应注意:1.属于东道国负面清单的产业不能投资;2.注意投资壁垒的问题;3.有无专门对外来企业设置不合理税收政策。我完全赞成,因为“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多达60多个,且多数是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不排除有的政府要“耍赖”和故意设置谈判陷阱,特别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合同的参与者,国内建企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急急忙忙接项目,做了吃了辛苦却赔钱不落好的“冤大头”。
  其次,要对项目所在国的宗教文化以及政治环境有所了解。
  调研中发现有企业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值得借鉴。苏州有家企业跟在央企后面合作做分包干了几年,经营中与沙特王室的某王子交了朋友,顺利在当地投资5000万美金注册本地企业。为了适应伊斯兰宗教文化,在国内聘请宁夏的“回民之乡”吴忠的建筑业同行参与企业管理,劳务工人都是用当地信伊斯兰教的居民,并且进行了岗前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尊重宗教风俗习惯,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目前企业运行良好。

第三,要瞄准基础设施的任务特点,作好专业设施资质的准备。
  第四,对于初次涉足海外建筑市场的民企最好不要勉强单独总包项目,可与央企合作从劳务或分包起步。
  江苏地方建筑业的起步,从乡镇建筑企业开始,当初是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通过劳务起步,与央企及大型国企合作,慢慢地成长起来,仅中建八局一家就常年使用5万人江苏队伍,现在江苏30多家特级企业中几乎无一例外走过与央企合作的路子:劳务——分包——大分包——总承包,实践证明,正是央企、国企带出了地方施工企业。笔者这次到澳门参加会议,最大的体会就是大多数有条件的民营建筑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还得走与央企合作的路子,与其到国际市场盲目乱闯,碰得头破血流,重新像当年央企一样交昂贵的“学费”,还不如稳妥点“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建议商务行政主管部门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和失败的教训收集起来,选典型的项目编成教材,让民营建企的老总和经营人员学习。
  这里要指出一个不好的苗头:个别央企的海外项目部把国内“一脚踢”承包方式带到国外去了,他们不顾实际最低价中标拿到项目,然后再扣掉几个点(自己稳赚不赔),转手把项目转包给地方企业,这样的做法实在不道德,不仅坑了自己的同行兄弟,搞不好也要损坏国家声誉。提醒尚未走出国门的民营建企,这样的项目宁可不接。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在此呼吁央企老大哥们,拿出大企业的胸怀,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局出发,真诚与地方建筑企业合作,央企凭实力(包括资金和技术)凭经验,地方企业派出在国内多年创建优质工程的管理班子和施工队伍,在国际市场上共同打拼取得双赢。
  第五,“走出去”要有个长远规划。
  “走出去”战略对于民营建企来说是个重大的转折,不能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临时观点,要制定长远规划。规划中要考虑:一是要对涉外的法律人才、翻译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引进和培养;二是有对外签约权的企业要多走动、多交流,对外形成抱团经营(在这一点上,行业协会应该转变观念,主动提供这方面牵线搭桥的服务);三是主动拜访央企、结成战略伙伴,争取同舟共济;四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有条件的应该考虑在项目所在国成立本土企业的问题。


总之,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对民营建筑企业是个大好机遇,通过政府的支持引导,企业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在国际建筑市场大展身手,获得长足发展。(汪士和) 选自《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