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服务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发布日期:2022-07-21 11:02:44           浏览次数:4258次

2022-07-17 05:01:5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乌鲁木齐716日电 题:“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杨明方 新华社记者张晓松、朱基钗

披着朝霞出门、踏着星辰返程,为的是多看一看新疆的发展变化,多听一听新疆干部群众的心声,深入调研新时代治疆方略的贯彻落实。

712日-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调研。

雄踞祖国西北,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说起来和新疆的联系,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就浙江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的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20038月,我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新疆考察了8天,那次走的地方比较多。”

“到中央工作后,我也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和发展,2009年、2014年先后两次来新疆考察调研。”

“石榴籽”的比喻,正是在2014年考察期间听一位维吾尔族乡亲说起的。这句源自生活的质朴感言,触动了总书记的心弦。

 8年时间过去了,一个细节令人感慨。此次考察,当习近平总书记对师生、对村民、对社区居民们讲起“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话音未落,现场千百个声音不约而同地响亮回答:“紧紧抱在一起。”

 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一次次举旗定向,为新疆发展领航。2014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今年4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新疆工作。

“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是要完整准确理解、坚持不懈推动、不折不扣落实。我多次讲,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首先要看清新疆发展大势,看清做好新疆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中的影响,看清新疆工作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地位。”

“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现在新疆大局稳定,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总书记语重心长,“看到天山南北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疆考察的第一站,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新疆大学。

 x1.jpg

  7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大学参观校史馆。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大学校史馆,留存了塑造未来的一段段珍贵史料。《觉醒年代》里的俞秀松曾在这里担任校长,“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来源于延安抗大校训。校史馆也正是王震将军带领年轻的战士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

总书记站在校歌的陈列板前,逐字端详。

“民族的命运,担在双肩。努力莫迟延……”国与家的休戚与共,在学校初创时就镌刻于血脉。

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态度鲜明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

 x2.jpg

7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2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青葱校园里,总书记走进位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师生们正在讨论,热烈分享着外出调研的经历:

哈密刺绣从零散的小作坊办起了合作社;克拉玛依那些在草原上和牛羊打交道的牧民,也走进了现代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听得仔细。

“每年的调研实践,形成什么样的成果?”总书记亲切询问大家。

“万方乐奏有于阗。”师生们纷纷回答。牧场的毡房、乡村的晾房、城镇拔地而起的楼房,思想观念、文化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向现代化迈进。再偏远的山村,也在感知祖国变化的脉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我特别用了‘石榴籽’来形容。”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迎着师生们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

“通过调研我们要建立一种自信。我们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好的、管用的,都是压不倒的。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一定是无往而不胜的,一定是有着光明未来的。我们一定要格外珍惜现在这样的一种大好形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翻看一本本教材、一篇篇史学著作,语重心长:

“必须强调,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讲清楚这些,不是个简单的认识问题,而是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政治问题。”

“立德立什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关心青年。同学们生逢盛世,身在其中,好好努力,好好干,真正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

 

 x4.JPG

 7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7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汉代的“司禾府印”,见证西域屯田戍边的开拓;唐代的“过所文书”,印证西域同中原的往来;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碑,斑驳的文字镌刻了不容置疑的事实。总书记一件件、一幅幅端详思索。

中华文明璀璨浩瀚,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润疆”,“就是要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

“开展文化润疆首先要解决向东看还是向西看的问题。”

向东看,五千多年文明瑰宝,铺展了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展厅内,习近平总书记深受触动:“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我们要好好研究新疆历史,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从而也更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x5.JPG

7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博物馆内,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乐曲声起,雄浑激昂。代代相传的《玛纳斯》,是同《格萨(斯)尔》《江格尔》齐名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礼赞英雄的经典之作。

坐在正中的《玛纳斯》传承人,是57岁的牧民江努尔。

“可以唱多久?”总书记观看了绵绵不绝的史诗,笑着问他。

“一天一夜都唱不完。”

听到江努尔的答案,3岁起就学艺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钟。”

“也不简单了!”总书记亲切望着这个14岁少年,“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x6.jpg

  7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你们还遇到什么困难没有?”

“我想让全世界了解认识《玛纳斯》。”江努尔目光里满是憧憬。

“是要传播到全世界。它们既属于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要和世界文化更好地开展交流互鉴。党中央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x7.jpg

 7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4日,习近平在位于吐鲁番市的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考察时,同游客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交河故城,唐代初期管辖西域的最高机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有力见证。

14日下午,40摄氏度高温下,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中央大道,进门阙,入城池。城垛、街巷、庙宇、市井、官署、作坊、民居,残垣断壁,耸立于蓝天黄土之间,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

“城中的水从何而来?”

“先挖井再挖房,水井就在房子里。”讲解员从水讲起,向总书记讲述了这座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的遗址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故城脚下偶遇一群游客。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8px; mso-spacerun: "yes";